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乌兰察布市坚持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积极探索实践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实打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打造和创建了接地气、聚人气的基层党建品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家门口的“宣传喇叭” 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乌兰察布市在基层理论宣讲中坚持守正创新,以最贴近实际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式,让“高、大、上”的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努力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累计开展“七进”宣讲活动2.65万余次、理论学习3.37万余次,覆盖群众近57万人次。
“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一望无际国泰安宁……”“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美动听的歌声、富有感染力的宣讲声从丰镇市黑土台镇点青庙村的“墙根议站”传来。依托“墙根议站”这一党建品牌,丰镇市推出墙根下的“干部讲堂”和“百姓舞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传递党的为民情怀、普及党的惠农政策。
“自从有了这个地方之后,真是方便多啦,我们以前有事都得去村委会商量,现在直接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在这儿既能看演出,还能跟邻居在一起听宣讲、拉家常,比自己在家待着舒服。”村民刘后后说。
与“墙根议站”功能形式不同,凉城县则是通过乡村“大喇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传播党的“好声音”。播报内容由县委宣传部审核、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联合各相关单位录制,期间还穿插二人台、红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多时段、多层次、多角度播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让党员干部群众“耳朵有听头、日常有学头、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家门口的“民意收集箱” 用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乌兰察布市立足基层实际,坚持民意征集线上线下同向发力,既不断优化“键对键”的渠道,又注重完善“面对面”的机制,推动党员干部获取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线民意,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搭上“直通车”,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截至目前,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运用包联督导、座谈访谈等多种渠道,开展贯通式跟进调研、嵌入式蹲点调研、解剖式专题调研2608次,累计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难点堵点等各类问题1950余个,现场解决问题1119个。全市3.6万余名党员累计开展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等相关活动5464次,征集各类意见建议9295条,已经采纳并组织实施的意见建议3892条。
“前几天我发高烧,孩子们都上班忙,老伴腿脚不方便,咱们的‘党员中心户’带着卫生服务站的大夫来家里给我量体温、送药,当时心里温暖极了。”“咱们小区的‘三户四长’热情又细心,每次低保年检,他们一步一步帮我操作,很快就认证成功了。”……
在集宁区,“三户四长四员”成了高频词,被居民津津乐道。无论是宣讲惠民政策、收集社情民意,还是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搭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每个小区、楼栋、家庭,真正做到了基层治理横到边、纵到底、无盲区。
去年以来,集宁区持续推进“三户四长与四员”基层党建特色工作,深化在职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党员志愿者依据自身特长和优势,结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主动担任“三户四长四员”,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目前共选派党员中心户、党员堡垒户、党员先锋户16636个,网格长、楼群长、楼栋长、单元长17118名,宣传员、治安员、卫生员、监督员达到19288名。
一处农家院落,搬几张桌子,摆上几条板凳,干部和群众促膝围坐唠家常,这是丰镇市浑源窑乡开展的“庭院话事”院落群众会上的情景。“‘庭院话事’以村民小组为网格单元设置话事阵地,由村民集体推选出‘五老一新’人员,聘为话事佬,‘三话四聊’议事模式为载体,利用晚上、农闲时间组织村民群众议事,话家常、疏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浑源窑乡党委书记郭志宇表示,“庭院话事”院落群众会,进一步畅通了政府联系群众的渠道,也更有力促进政府更好地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切实把群众的“心上事”变成了政府的“上心事”,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主题教育中,卓资县创新建立“老村长议事”“炕头会”工作机制,聘请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老村长组建“老村长说事调解队”,将议事会开到群众炕头上,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困难,为群众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在炕头上泡好服务群众的“亲民茶、暖心茶、解忧茶”。
家门口的“矛盾化解站” 合力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及时化解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助力平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乌兰察布市认真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注重“治已病”到聚焦“治未病”,积极延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触角,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强化组织引领、创新服务模式,化解信访积案415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130个。
10253、18325、16426……在兴和县大同夭乡,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日行步数频频刷新纪录。这一串串数字,记录的不仅仅是脚步,更是大同夭乡“两代表一委员”每天的“工作指数”和“辛苦指数”。
兴和县积极探索推出“两代表一委员”常态化履职工作品牌,进一步完善代表委员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推动代表委员常态化履职,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纾困解难“服务员”、民生实事“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县人民法院推动落实“代表委员+法院”多元解纷机制,聘请代表委员担任调解员参与矛盾化解工作。县信访接访大厅、乡、村(社区)设立“代表委员”信访调解工作室(站)或窗口,驻室(站)代表委员轮值参与信访代办和矛盾化解。
“家里冷不冷?”“生活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平时都是谁来照顾你们?”……在察右后旗,“红色服务驿站”的工作人员身穿“我帮您、为人民服务”的志愿者马甲,来到社区群众家里,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等问题,让问题留在基层、化解在基层。
主题教育中,察右后旗创新建立“红色服务驿站”,优化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最多跑一次”服务改革,把社区养老、医疗、劳动就业、优抚救济等服务功能集聚起来,形成了新时代社区服务综合体。白音察干镇杭宁达莱社区由社区书记(主任)、网格员、老年协会成员以及热心居民代表等组成社区“红色驿站服务队”,设置了“一站式、多模式”红色站点,针对年老体弱等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为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凉城县探索构建“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网格员通过日常走访和集中排查,结合微信群、“留言板”、12345热线等线上平台,广泛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诉求。同时经过分析研判,权限范围内能解决的自行解决,需要协调县直单位或上级部门的及时“吹哨”,一般事项事权单位直接“应哨”,重点事项县委政法委协调“应哨”,疑难事项县委政府提级“应哨”,实现哨声响、支援到、事解决,着力提升为民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李晓艳]